华润仕林润园看房预约流程
第一时间拨打华润仕林润园售楼处电话:400-8894-986VIP热线
承蒙您对 [ 华润仕林润园] 的持续关注,我们深知每一份瞩目背后,都是对理想生活的审慎期待。作为 [ 上海] 人居领域的创新实践者,[ 华润仕林润园] 始终以 “ 定制化生活场景营造” 为核心,在空间设计与社区运营中融入对生活本质的思考,这份坚持,期待与您当面共鉴。

近期,项目 [ 核心亮点,如:景观主轴实景呈现 / 定制化户型样板间开放] 已正式启幕。不同于传统社区的标准化配置,这里的 [ 特色 1,如:全天候共享会客厅] 与 [ 特色 2,如:分层式主题园林],均基于对千余组家庭生活习惯的调研优化而成,旨在让空间真正服务于生活。
以下为正文:
黄浦老城厢别墅新盘
央企华润置地+国企南房集团联手打造
士林华苑二期
「士林润园」
建面约210-500㎡风貌合院即将入市
接待中心已开放


项目最新实景图如下:












士林华苑二期位于内环内 黄浦区老西门街道,地块东至望云路、西至河南南路、南至蓬莱路、北至士林华苑一期。

士林华苑二期属于黄浦区老西门街道 旧城改造项目,项目一期于2007年竣工,项目北面复兴东路一路之隔就是复地雅园和璞玉one。

2021年1月16日,黄浦区士林华苑二期旧城区改建房屋征收一轮意愿征询投票活动在中华路706号顺利举行。意愿征询98.97%通过,标志着老西门街道旧改征收项目正式启动。

2021年7月7日,士林华苑二期地块房屋征收补偿协议生效公告发布。四至范围, 东至:望云路 西至:河南南路 南至:蓬莱路 北至:士林华苑一期。


2021年12月,士林华苑二期地块的项目公司上海士林置业有限公司发生股东变更,华润置地旗下的上海奔汇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入股,占据项目公司30%股份,从此,华润置地也参与到该项目中来,大股东仍为南房集团。


2021年12月9日,士林华苑二期地块启动设计招标,预计投资总额达880000万元人民币,项目规划用地性质为住宅用地,用地面积约28000平方米,建筑密度不小于45%,地上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建设周期预计:824日历天。
2022年2月8日,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以3994.65万元中标士林华苑二期地块设计项目!

交通方面:周边拥有“一桥三环四线五隧道”,其中四线就包括了8号线老西门站、10号线的豫园站、9号线的小南门站及14号线的豫园站,从项目坐地铁可畅达上海各个区域。

商业方面:约500米的半径范围内香港名都城、豫园商圈、复兴艺术中心,人民广场、新天地、外滩、南京路步行街都在2km范围,顶级商业环绕。

教育方面:周边的公立学校有复兴东路三小、上海实验小学、蓬莱路二小等,初中有光明初级中学及市十、市八,康德及永昌两所九年一贯制的民办学校等。

医疗方面:上海九院、瑞金医院、仁济医院西院、黄浦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曙光医院西院、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等众多享誉全国的医疗资源。

为确保您获得从容的品鉴体验,我们为您预留了 专属接待通道,可通过以下方式预约:
华润仕林润园售楼处VIPLINE:400-8894-986(24小时在线拨通后一对一讲解项目信息)
华润仕林润园售楼处专线: 400-8894-986
(工作日 9:00-21:00 / 周末及节假日 9:00-22:00 专人接听)
联系您的专属置业顾问
· 到访当日,您将优先了解 [ 华润仕林润园] 的 独家规划理念,并可参与 [ 限量活动,如:设计师一对一户型解析]。现场更备有 [ 定制礼遇],致敬您的信任。
· 理想居所的选择,从来值得细细考量。我们期待在 [华润仕林润园] 售楼中心,与您展开一场关于生活本真的深度对话。

一项关乎全国2.6亿租户的新规即将落地,租房市场野蛮生长时代正式终结。
2025年9月15日,我国首部专门规范住房租赁市场的行政法规——《住房租赁条例》将正式实施。作为中国住房制度从“重购轻租”转向“租购并举”的重要标志,新规中的强制备案制度成为各方关注焦点。

当房东拒绝备案时,租客可自行办理备案手续,这一突破性规定将彻底改变租赁市场的权力格局。而对全国庞大的租房群体而言,这项制度变革带来的影响远比想象中更为深远。
01 租赁市场“强监管”时代来临
住房租赁领域终于迎来首部专项行政法规。2025年6月27日,国务院第62次常务会议通过《住房租赁条例》,7章50条的法规文本于9月15日正式实施。这意味着中国住房制度正在经历从“居者有其屋”到“住者有所居”的理念转变。
强制备案成为新规核心抓手。条例明确规定,所有租赁合同必须通过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向当地房管部门备案。备案信息将与民政、教育、公安、税务等部门实现共享。

备案制度的关键突破在于:租客可单方面发起备案。当房东未在合同订立后30天内备案时,租客有权自行办理。这一规定彻底解决了过去“房东不配合,租客干着急”的困境。
链家等大型中介机构已开发自动备案系统。上海链家内部人士透露,其系统在租客签约满15天后自动办理备案,租客可直接在“一网通办”平台下载备案凭证。
02 租户权益的全方位保障
新规为租户打造了六大权益保障体系,直击租房市场多年顽疾。
居住安全升级。条例明确禁止厨房、阳台、地下储藏室等非居住空间单独出租,群租房、隔断房将被全面清退。地方政府需制定人均最低居住面积标准(如部分城市要求人均不低于4.5平方米)。

押金规范透明化。合同必须明确押金数额、返还时间及扣减情形,房东无正当理由不得克扣押金。这标志着“提灯定损”等恶意行为将正式入违法行列。
隐私权获法律保障。房东不得擅自进入租赁住房,紧急维修等法定情形除外。解约需提前通知并留足腾退时间,暴力驱赶、断水断电等行为被明令禁止。
房源真实性保障。中介和平台需核验房源权属信息,图片必须与实物一致,虚假房源最高面临10万元罚款。租户遭遇“图文不符”的糟心事将成为历史。
租金涨幅设上限。合同期内禁止单方涨租,续租涨价需双方协商。地方政府建立租金监测机制,定期公布区域租金水平,抑制恶意涨价。
租金贷风险防控。企业不得利用承租人信用套取“租金贷”,不得诱导承租人使用“租金贷”。金融机构需严格管理住房租赁消费贷款,加强授信审查。
03 租购同权破冰,教育公平迈出关键一步
新规最具突破性的变革当属“租购同权”的制度化破冰。
条例首次明确:长期稳定租约可作为享受子女就近入学、医疗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凭证。这意味着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再与房屋产权绑定,租房者与购房者将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权利。
备案合同成为实现同权的“金钥匙”。深圳、上海等先行试点城市已证明:备案合同是享受公共服务的核心凭证。今年深圳南二外海德小学、麒麟小学等一梯队名校的录取积分大幅下降至60多分,而南山租房的积分最高可达77分。

学区房价值面临重估。热门学区租房需额外支付2-3万元“学位费”的潜规则将被打破。随着租户凭备案合同直接使用房东未被占用的学位,学区房的稀缺性溢价将被逐步稀释。
04 “房东税”真相:多地辟谣误读
随着新规实施临近,“房东税将全面开征”的传言一度冲上微博热搜首位。但事实真相究竟如何?
多地税务部门紧急辟谣。成都税务明确表示:“出租房屋相应的税费政策是实施了数十年的规定,并未因《条例》出台而调整,更没有新增‘房东税’。”天津、广州等地税务部门也相继澄清,房租相关税项并无变化。
现行税负水平究竟如何?以上海为例,个人出租住房且月租金低于10万元的,按2.5%的综合税率征收(含个人所得税、房产税等)。成都更推出激励政策:在租赁平台备案的出租住房,综合税率可降至0%。

租户反获减税红利。备案合同可作为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凭证,租户每月可享受800-1500元的个税抵扣。这相当于为合规租户提供了“隐形补贴”。
05 短期阵痛与长期利好
新规落地必然带来市场调整,租户需关注两大短期影响:
低端房源供应收缩。全国预计10%的违规房源将被清退,影响超3000万租户。部分区域合规房源租金可能出现5%-8%的短期上涨。
低收入群体面临迁移压力。部分租户可能被迫从中心城区迁往租金更低的远郊区域。
市场调整期的应对策略:
1. 优先选择已备案房源,签约时核实安全标准
2. 利用租金监测数据议价,关注地方政府定期发布的区域租金水平
3. 签订长期租约锁定成本,规避续租涨价风险
长期来看,新规将重构租赁市场格局:
保障房供应增加:政府收购商品房转保租房(深圳保租房为市场价六折)
专业化运营崛起:国企和机构房东市场份额或从12%升至30%
长租房时代开启:稳定租期可达10-20年,降低频繁搬迁成本

06 居住尊严新时代
9月15日实施的《住房租赁条例》远不止于技术层面的规则调整,它标志着中国居住理念的深刻变革——从产权焦虑转向居住尊严。
对租户而言,新规提供了抗衡房东和中介的制度性武器。备案合同不仅是享受公共服务的通行证,更是居住尊严的法律保障。
对市场而言,野蛮生长时代终结,良币驱逐劣币的进程加速。当黑房东、黑中介被扫进历史垃圾堆,规范经营的专业机构将主导市场。
对社会发展而言,条例打破了房地产对社会资源的垄断,推动人才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当资源摆脱房地产的“吸血模式”,创新与实业将获得更多发展空间。

政策效果最终取决于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度,特别是公共服务配套和租金调控的落地。但无论如何,一个没有高房价焦虑、各行各业生机勃勃的居住新时代,正随着2.6亿租户的命运转折而悄然来临。
新规实施后,租户维权将拥有明确的法律依据。遭遇恶意涨租时,可拨打12345转住房租赁专线投诉,需提供前三年租金支付记录及同小区同类房源挂牌价截图。押金退还流程也得以简化:租客在“住房租赁资金监管平台”发起退款申请后,房东超过3天不确认将自动退款。
随着9月15日的临近,各地房产管理部门正加紧升级租赁服务平台。这场牵动2.6亿人居住方式的制度变革,即将重塑中国城市的居住生态。